洗衣、扫地、铺床…… 9月15日一大早,陈冰就来到了贫困户向爱珍家里,又像往常一样娴熟地打理起家务来,她一边忙碌,一边教身边的向爱珍做事,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她们是一对快乐的母子呢。
今年34岁的陈冰是三家店村的扶贫专干兼便民服务员。全村有26户贫困户,其中就有12户精神病患者。人们戏称“荆河岸边三家店,12疯子闹全年”,在小小的三家店村,“疯子”成了人们生产、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,也成了村扶贫专干工作、生活的一部分。
2018年春天,村支两委工作调整时,谁也不愿接手扶贫专干这烫手的“山芋”,算来算去,大家把眼光投向了刚从北京务工回来不久的陈冰,大学文化,又年轻。而此时陈冰正在区里一家企业任会计,收入高又安逸,是村里人人羡慕的“白领”。可“扶贫专干”一下扰乱了她的心旌,不说工资一下每月少了近一半,光扶贫工作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也叫她心存压力,在北京工作的丈夫也打来电话好心劝阻她,莫趟这趟浑水。家人都替她捏把汗,好好的工作不做,偏偏要回村搞个“扶贫保姆”,何苦呢?甚至有人在背后还等着看她的好戏呢。
“陈冰啊,你是我们村里长大的孩子,这些贫困户都是我们的乡亲,都是遭孽之人,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帮扶他们……”
村书记万远君的一席话总在她耳边回响,想起“子欲养而亲不在”了的母亲,虽经10年光阴的磨蚀也难改内心愧疚,如今独居老家的71岁老父亲也正享受着国家及乡亲们的关爱,家中患糖尿病40年了的公公如果没有国家的帮扶,那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。“滴水之恩不能忘,恩亲当用真情还”。长夜难眠,第二天一早,陈冰就到单位上辞了职。一头扎进了村里扶贫工作里。
扶贫工作是件“细活”,工作繁杂、千头万绪,刚参与扶贫工作时,很多政策都不了解。为了弄懂弄透各项业务,她认真细读文件、深入理解政策,网上查、书本学、向领导请教,这些都难不倒她,而真正上门入户,与贫困户打交道,谁也说不清陈冰吃了多少苦!受了多少委屈!
“对于精神病人,不能和他们逆着来,要顺着他们,安抚了他们的心情,做起工作来就容易些了。”通过两年多的摸索,陈冰早已掌握一套自创的行之有效的经验。
今年61岁的向爱珍是三家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一人独居,性格孤僻,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,生活难以自理。她是第一个走进陈冰心里的人。
两年多来,陈冰教向爱珍如何适量穿衣、如何喂养鸡鸭、如何洗衣做饭……陈冰一遍一遍的教,向爱珍一遍又一遍地忘,上午陈冰收拾好的家务,下午就一塌糊涂,上午教她穿好的衣服下午又是乱七八糟……这样“较量”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又一年。
在北京工作的丈夫几次叫她去北京工作,其实她又何尝不想呢,哪里有她放不下的丈夫、有她的白领旧梦、更有她不舍的繁华。可村里更需要她。
“人一旦有了感情,心里就装了一份责任,更何况我是一名党员,我怎能忘了我的初心,抛下我的父老乡亲?”
全村26个贫困户,都是陈冰牵挂的“亲人”,患精神幻想症的张二生最难打交道,他在家里装有电子监控,总以为有人谋害他,身上还时常别把尖刀,但也没有吓退陈冰关爱他的脚步;陈次莲、胡金娟这几天又住进了区精神病医院,不知可有好转?明天要抽点时间去看看他们。间歇性精神病“帅哥”张良全搞卫生的岗位已有眉目了,还得跟紧点……在陈冰帮助下,贫困户胡金美、胡峥嵘、冯建兵等10人都解决了就业问题。
“陈冰这女孩,有股热心肠,工作吃得苦,村里扶贫工作真搭帮了她。”村支部书记万远君不无自豪地夸自己当了一次“好伯乐”。
来源:区融媒体中心
作者:袁君辉
编辑:罗东城
本文为君山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junshan.rednet.cn/content/2020/09/18/8314035.html